维基词典,自由的多语言词典
U+9AA8, 骨
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-9AA8

[U+9AA7]
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
[U+9AA9]

汉字

字形拆解/相关派生汉字
  • 系列#0568():
  • 系列#1036():
  • 说文解字
    肉之覈也。从冎有肉。凡骨之屬皆从骨。

    ——《说文解字

    康熙字典
    《亥集上》《骨部》 骨
    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忽切《集韻》吉忽切,𠀤音汨。《說文》肉之覈也。《釋名》骨,滑也。骨堅而滑也。《靈樞經》腎主骨,張筋化髓榦,以立身。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以酸養骨。《註》酸木味,木根立地中似骨。《疏》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精神者,天之分。骨骸者,地之分。屬天,淸而散。屬地,濁而聚。

    又牲骨。《禮·祭統》凡爲俎者,以骨爲主。《儀禮·鄕射禮註》以骨名肉,骨貴也。

    又姓。《隋書·骨儀傳》骨儀,京兆長安人。

    又《唐書·東夷傳》新羅,其族名第一骨,第二骨,以自別。

    又苦骨,苦參別名。

    又多骨,白荳𦸅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
    ——《康熙字典

    字源[编辑]

    “骨”本作“”,“冎”即像骨架相叠形。商周文字“骨”和“”皆作“冎”,商代金文中“冎”或横置,甲骨文仅有竖置的“冎”,竖置的被后世所传承。战国文字普遍把“冎”独字和作为意符加上了意符“”作“骨”(“”字例外,仍以未加“肉”的“冎”为意符),而作为声符的“冎”加“”作“呙”(“”字例外,随“骨”加“肉”变“骨”声)。战国楚系文字省略了“冎”之间连接的骨头仅剩二倒“”形,二倒“工”形又或增繁讹成二“”形。这种省略或讹变没有出现在秦系文字中,今文字隶楷继承了秦系文字“骨”,除了笔画经历了隶变外大体上一致,唯隶楷“冎”中连接的那根骨头常写作“𠆢”形,如今向右“”形是明清印刷体根据《说文》小篆刊正字形后开始流行的。《说文》所有从“冎”的形体都有和古文字不符的问题,《说文》小篆“冎”是根据隶书错误反推得到的。《说文》又以为“”是“冎”省,也不正确,二字在古文字中相差很大,只是在错误反推的《说文》小篆中二字有些像。上世纪中国大陆的印刷体新字形又将“冎”中改为“𠃍”形。

    值得注意的是“骨”虽然在文字上被加上了“肉”,但它仍表示的是语言中骨头而非骨肉相连(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视“肉”为冗馀意符),真正表示骨肉相连的是“”(本作“”、“”),而“肯”用到的省去部分形体的“冎”,“骨”可能占据了“肯”的“冎”“肉”相连的组合,所以“肯”只能从省略的“冎”。

    古代字体(
    战国时期 说文解字
    (汉·许慎
    《六书通》
    (明·闵齐伋
    金文 甲骨文 楚系简帛文字 秦系简牍文字 小篆 传抄古文字

    笔顺[编辑]

    笔顺
    0 strokes

    参考[编辑]

    编码[编辑]

    ”的Unihan数据

    汉语[编辑]

    汉语维基百科有一篇文章关于:
    维基百科

    读音[编辑]

    上古音(白一平-沙加尔系统,2011年)

     查阅自网址:Baxter-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(Version 1.00, 20 Feb. 2011),查阅日期 2012-12-04。

    现代北京音(汉语拼音)中古音构拟上古音英义
    kwot/*kˁut/bone


    注解
    • gǔ - 常用音;
    • gū - 用于部分口语词中,如骨朵兒骨碌
    • gú - 用于部分口语词中,如骨頭

    • 各地读音
    语言 地区
    标准汉语 北京 /ku²¹⁴/
    /ku³⁵/
    哈尔滨 /ku²¹³/
    天津 /ku¹³/ ~折
    /ku²¹/ ~头
    济南 /ku²¹³/
    青岛 /ku⁵⁵/
    郑州 /ku²⁴/
    西安 /ku²¹/
    西宁 /kv̩⁴⁴/
    银川 /ku¹³/
    兰州 /ku¹³/
    乌鲁木齐 /ku²¹³/
    武汉 /ku²¹³/
    成都 /ku³¹/
    贵阳 /ku²¹/
    昆明 /ku³¹/
    南京 /kuʔ⁵/
    合肥 /kuəʔ⁵/
    晋语 太原 /kuəʔ²/
    平遥 /kuʌʔ¹³/
    呼和浩特 /kuəʔ⁴³/
    吴语 上海 /kuəʔ⁵/
    苏州 /kuəʔ⁵/
    杭州 /kuoʔ⁵/
    温州 /ky²¹³/
    徽语 歙县 /kuʔ²¹/
    屯溪 /ku⁵/
    湘语 长沙 /ku²⁴/
    湘潭 /ku²⁴/
    赣语 南昌 /kuɨʔ⁵/
    客家语 梅县 /kut̚¹/
    桃源 /kut̚²²/
    粤语 广州 /kwɐt̚⁵/
    南宁 /kɛɐt̚⁵⁵/
    香港 /kwɐt̚⁵/
    闽语 厦门 (泉漳) /kut̚³²/
    福州 (闽东) /kɔuʔ²³/
    建瓯 (闽北) /ko²⁴/
    汕头 (潮州) /kuk̚²/
    海口 (海南) /kut̚⁵/

    韵图
    读音 # 1/1
    (28)
    (56)
    入 (Ø)
    开合
    反切
    白一平方案 kwot
    拟音
    郑张尚芳 /kuət̚/
    潘悟云 /kuot̚/
    邵荣芬 /kuət̚/
    蒲立本 /kwət̚/
    李荣 /kuət̚/
    王力 /kuət̚/
    高本汉 /kuət̚/
    推断官话读音 gu
    推断粤语读音 gwat1
    白一平沙加尔系统1.1 (2014)
    读音 # 1/1
    现代北京音
    (拼音)
    构拟中古音 ‹ kwot ›
    构拟上古音 /*kˁut/
    英语翻译 bone

    来自白一平–沙加尔系统的上古汉语标注笔记:

    * 圆括号 "()" 表示存在不确定;
    * 方括号 "[]" 表示身分不确定,例如 *[t] 的尾音有可能是 *-t 或 *-p;
    * 尖角括号 "<>" 表示接中辞;
    * 连字号 "-" 表示语素范围;

    * 句号 "." 表示音节范围。
    郑张系统 (2003)
    读音 # 1/1
    序号 4321
    声符
    韵部
    小分部 2
    对应中古韵
    构拟上古音 /*kuːd/
    注释

    翻译[编辑]

    组词[编辑]

    见:附录:汉语词汇索引/骨

    日语[编辑]

    日语维基百科有一篇文章关于:
    维基百科 ja

    读音[编辑]

    释义[编辑]

    (ほね) (hone

    1. 骨,骨头
    2. 骨灰遗骨
      骨を捡う
      捡骨灰
    3. 志气骨气
      骨のある人
      有骨气的人
    4. 要领。
      骨をのみこむ
      掌握窍门
    5. (器物的)骨架
      かさの骨
      伞的骨架
    6. 费力,麻烦。
    • 骨を刺す
      • ①(寒冷)刺骨②讽刺
    • 骨を拾う
      • ①处理善后②继承遗志

    组词[编辑]

    朝鲜语[编辑]

    读音[编辑]

    音读 (kol)

    越南语[编辑]

    读音[编辑]